1996年~2011年,整整16年,我国钢产量连续稳居世界第一位。在2011年全球前10大钢企排名中,我国钢企占有6个席位。尽管如此,目前,我国仍没有一家大型钢企称得上是真正的跨国公司。国际化已成为衡量我国钢铁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面对“两头受挤”的困境,我国钢铁企业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围绕钢铁主业积极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国际化经营水平日渐提高。
市场布局 贴近用户 提高产品附加值
为主动融入对质量和服务都严格苛求的国际市场,我国钢铁企业积极筹划海外市场布局,进一步深化海外钢材供应链体系,提高钢材配送、加工服务的质量和产品附加值,巩固与海外客户的合作关系,加快由制造商向材料服务商转变。
自1988年在东京合资创办宝华贸易公司从事单纯的产品进出口贸易以来,今天,宝钢的海外销售网络遍布全球,产品已销售至美国、日本、欧洲、非洲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1年3月31日,宝意公司收购意大利NSM剪切加工中心部分股权协议正式签署。这是宝钢首度投资入股海外剪切中心,是宝钢打造海外钢材供应链体系、深化海外客户服务的一次重要尝试。
在打造服务先行的钢铁主业的同时,宝钢多元产业的国际化也进行得如火如荼。今年3月12日,越南宝钢制罐有限公司在越南平阳省VSIP工业园区内举行奠基典礼。继非洲大陆纳米比亚水泥厂提前达产之后,宝钢工程技术集团也在越南CSVC冷轧厂连续中标了5个标段。海外工程业务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宝钢工程技术集团国际化战略的快速推进。首先,宝钢工程技术集团从销售规模、支撑主业能力、产业链完整性等方面,与世界优秀工程公司对标找差。其次,以搭建海外营销体系等方式,协同宝钢海外公司,进一步贴近和服务项目用户。最后,与国外工程公司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优势互补。至2015年,宝钢工程技术集团的海外业务将达到80亿元的销售规模。
2012年,宝钢将继续巩固并扩大产品在海外市场的占有率,加大对服务手段和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继续推动海外钢铁投资计划的实施;扩大多元产业海外业务的比重,逐步增强多元产业的国际化能力。
继2010年8月30日鞍钢第一个海外钢材加工中心———鞍钢维加诺公司———正式成立运营之后,2011年2月17日,鞍钢与英国斯坦科集团签署协议,共同成立鞍钢英国控股公司,联合收购英国USS钢材加工中心2/3的股份,正式开启布局英国的新起点。收购USS加工线,有助于鞍钢集团通过供应链延伸为终端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并不断深化鞍钢集团海外营销服务体系。
2009年,正当河北钢铁集团唐钢苦于寻找冷轧产品的出口机会之时,瑞士德高公司进入了唐钢的视野。作为全球第二大独立钢铁贸易商,德高公司的业务遍及欧洲、北美、南美、中东、亚太等地区。通过“借船出海”,逐步深入、全面对接国际市场,唐钢冷轧产品的出口量从2009年的7.18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108.9万吨。同时,唐钢拓宽国际销售渠道,与德国奥特沃夫、蔻依林特、芬兰远东等其他国际钢铁贸易集团也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为掌握终端用户的真实需求,唐钢冷轧厂将技术科改为市场技术科,派出技术人员到意大利和巴西等市场跟踪了解产品的使用情况和用户对产品性能的具体要求。2011年6月份,唐钢海外服务中心欧洲事业部成立,专门负责欧洲地区的钢材售后服务工作,建立常态化的国际技术服务交流机制;加快研究国外产品标准,研究国外市场需求,研究为客户提供全面服务的方式,全面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唐钢扩大冷轧产品出口的经验表明,出口产品并不都是高精尖产品,只有真正满足用户要求的产品才是有竞争力的产品。企业的竞争力,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高效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
资源掌控 主动出击 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为避免国际铁矿石巨头“卡脖子”涨价,增强资源保障能力,我国钢铁企业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敏锐抓住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重大调整的时机,以较低成本投资参股、控股或合作开发矿山,加大境外铁矿石资源的开发力度。
随着产能规模的扩大,武钢铁矿石的自产自给率由过去的100%下降到不足20%。再加上地处内陆,武钢每吨铁矿石的运费要比沿海企业高出100元左右,铁矿石资源短缺成为武钢发展的“短板”。
近年来,武钢积极贯彻国际化战略,成效显著。目前,武钢实施的海外矿产项目有8个,分别为利比里亚邦州铁矿项目、马达加斯加苏拉拉铁矿项目、加拿大ADI项目、加拿大世纪铁矿项目、巴西MMX项目、加拿大CLM项目、南澳CXM项目、澳大利亚威拉拉铁矿,锁定海外资源量数百亿吨。随着项目的投产,武钢每年可获得优质铁矿石6000多万吨。2011年,武钢运回权益矿700多万吨,海外资源项目已收回投资8亿美元。下一步,武钢将以周边国家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境外投资的领域。
目前,武钢分别在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2家海外子公司和办事处,在钢材出口、铁矿石进口等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发展多元化贸易、废钢等新兴业务,同时还承担着收集信息和产业链上下游的协调工作。
为了应对上游资源垄断,宝钢在本世纪初就开始与国际矿业巨头开展战略合作,投资办矿。2001年5月份,宝钢与巴西淡水河谷合资组建宝华瑞,每年可获得600万吨铁矿石供应;2002年6月份,与澳大利亚哈默斯利合资办矿……2010年,宝钢资源香港总部正式成立,实行“双总部”的运作模式。目前,宝钢资源在澳大利亚、南非、印尼、印度等地拥有子公司和办事机构,并与澳大利亚、巴西、印度、智利和南非等国家的知名供应商建立了铁矿石长期战略合作关系。2012年,宝钢资源将加快构建集团资源产业的国际化网络体系,有计划地推进海外资源产业投资进程,扩大海外资源网络覆盖率,积极采取措施增强宝钢对上游市场的影响力。此外,该公司的运营支持体系也在不断优化,与业务的国际化发展同步。在人才的国际化上,宝钢资源今年首先有望在属地化员工的招聘使用上实现突破,将把相关的流程体系建设好,使国内员工和海外员工能够更好地协同,得到更好的发展。
手里有资源,才有话语权。为了给新重钢储存“能量”,从2006起,重钢就开始一方面推进国内矿山建设,另一方面加紧开发海外铁矿石资源。2011年8月25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核准重钢矿投公司建设澳大利亚西澳洲伊斯坦鑫山磁铁矿项目。2011年12月2日,伊斯坦鑫山磁铁矿工程建设全面启动,计划2013年将初步建成,2014年出矿,最终将形成年产3000万吨铁精矿的规模。这不仅可以打破制约重钢发展的资源“瓶颈”,而且仅铁矿石一项每年就将为重钢带来近百亿元的利润。
投资建厂 困难重重 前景依然广阔
继海外资源投资热潮之后,国外投资建厂也渐渐在不少大型钢铁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中酝酿成行:2007年10月份,宝钢集团宣布与巴西淡水河谷合资成立宝钢维多利亚钢铁公司。2010年5月份,鞍钢与美国钢铁发展公司签订了《鞍钢向美国钢铁发展公司进行股权投资协议》,开启了中国钢企在美国投资建厂的时代。2011年11月10日,中国首钢国际贸易工程公司与北京市工业设计研究院签订《马来西亚东钢集团150万吨/年综合钢厂EPC总承包合同》。12月5日,该项目正式开工奠基。这是首钢集团首次在海外投资建设综合性钢厂。
选择在海外建厂,不仅可以节省运费,还可以部分解决铁矿石原料问题。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钢企海外建厂之路走得并不平坦。2009年,经过深入的谈判和评估,淡水河谷和宝钢决定取消合作建设钢厂项目,并对宝钢维多利亚钢铁公司进行了清算。而鞍钢与美国钢铁发展公司的合作也受到了美国国会钢铁行业议员小组的50名议员的诸多阻碍。目前,这一项目仍处于搁浅的状态。
虽然困难重重,但中国钢铁企业在海外投资建厂方面仍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天管集团。在实施“大国贸”战略,形成覆盖美国、中东、新加坡、英国等地的贸易网络的同时,天管集团积极探索在海外投资建厂。2007年,天管集团与德国某著名公司联合中标建设白俄罗斯无缝钢管项目,不仅输出技术和设备,而且输出管理和人才,实现了由技术引进到技术输出的历史性飞跃。2009年,天管的第一个海外投资项目印尼管加工厂建成投产。此外,天管集团美国无缝钢管项目也受到了当地的关注和欢迎。美国是除中国外无缝钢管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市场空间巨大。该项目拟建设一条从炼钢、轧管、热处理到管加工的全流程生产线,设计规模为年产无缝钢管50万吨,预计2014年投产。目前,一期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各项工作按计划稳步实施。
合作研发 多方交流 抢占技术制高点
用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的话说,钢铁企业国际化的形态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初级的产品出口阶段,包括产品的出口贸易、购买备品备件维持生产;二是中级的跨国投资阶段,如跨国投资建设生产加工基地、实现市场和资本的国际化、共同开发铁矿资源、海外建设钢厂;三是最高级的,就是合作研发。在国际市场,机会不仅来自于产品出口,还来自于资源、能源领域的投资;研发领域也要超前展望,先走一步,才能在竞争中占到制高点。
2011年4月份,宝钢和澳大利亚的4所大学共同成立的宝钢-澳大利亚联合研发中心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布里斯班市正式揭牌。这是宝钢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联合研发中心,是宝钢实现研发资源国际化配置的重大战略举措之一。该研发中心不仅研究钢材,还将围绕新材料、新能源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等领域开展研究与开发。
在2011年与德高公司建立了半年一次的高层互访关系的基础上,2012年2月份,唐钢又与德高公司签订了为期两年的技术合作协议。按照协议,德高公司将帮助唐钢改造生产工艺流程,确定品种开发方向。这标志着唐钢与德高公司的合作已经从一般贸易层面的合作拓展到包括投资、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全面战略合作,为进一步增强唐钢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软实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